2006年9月27日星期三

再谈SNS和社区等

SNS再度被提起,我简单说一下想法:

SNS只是一个功能块,其应该为现实社会中关系的互联网拓展,而不能作为一个单纯的产品。假若SNS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反馈,则SNS就成了名片夹。

要想在SNS中挖掘出价值,必须让人常来,常关注。因此,北城的digg机制是 值得参考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作为一个网络服务,SNS要真正可以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一个一个的小圈子,通过圈子里人的互相交流而产生价值。比如,现实生 活中的咖啡馆聚,用户聚集在一起的讨论,完全可以在网络上组织或者进行。更比如,一些话题的推荐等。在天地人大上,可以考虑走如下的路径:将现在简单的好 友列表分组,不同类型,和自己有不同交集的好友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然后,把某些话题(在BBS内就是一些好贴)在组内推荐,他人可以经常性地在一个固定的 地方看到他人的推荐。当然,滥用这样的功能是需要被限制的。为圈子开设俱乐部版面,让用户可以在上面对好贴进行交流,更可以产生新的话题。圈子采用邀请认 证制度发展。这样,才可以把SNS中的简单邀请加入的弱联系,变成有共同兴趣爱好和话题的强联系,成员之间的联系不需要借助介绍人完成,才能真正带来SNS的价值。这个价值,不是什么交友、商圈可以涵盖的了。

有社区,有圈子,才有SNS存在的必要,否则,SNS真就成了一夜情的工具,成了名片夹。但是,现在就算成为一个成功名片夹的SNS基本不存在。

在中国,要想成功超越Orkut等业界巨头的SNS,或者是一些巨头筹划中的SNS,很难。而制作SNS成本偏低,互相之间无法沟通,就造成了SNS整体利用率低下。因此,单纯的从SNS来做SNS,不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发展思路。应该也只有从现有的人际圈子出发,做一个服务于现有关系网络的联络沟通工具。

当 前SNS可能做的点,在我看来不能以招聘为主要目的,招聘只能是在有规模的SNS上展开的附属业务。对招聘的需求少,找工作的人找到工作后可能就不上 SNS了,这样功利的用法不是SNS所需要的。那SNS应该着眼于什么呢?维护虚拟的关系。在BBS、Blog上遇见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被邀请加 入圈子,从而维系住这个虚拟的关系。并且,通过SNS中强调的“人”的真实性,也可以从动机上激发用户爱惜自己的ID,爱惜自己的名誉。

做SNS的,如果简单还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单纯的产品,而不考虑和其他网络服务结合,就是死路一条。而没有考虑发动用户之间的互动,还让自己的SNS中的关系网是弱联系状态,就来做招聘猎头,也没有搞头,走着看吧。

2006年9月18日星期一

社区不是一天建成的(3)

终于可以继续这个系 列了。这里说社区,自然不能少了六度分隔理论和二八原理。关于六度分隔和二八原理就不多说了。关键的:要找到社区中的关键人物。这个关键人物,包括了社区 内容的活跃创建者,以及具有影响力的连接者,还包括具有某方面特长,可以为连接者提供信息来源的专家。这三个是不同的角色,可以由同样的用户兼具。

内容创建者,是广大的用户,而乐于把自己的事情放到网上和他人分享的,就是活跃用户,值得管理者关注。这些用户创建了内容,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带到了网络上,是社区系统中的信息提供者。

专 家是具有某些方面特长的社区用户,对于社区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出自己的专业结论,推荐好的信息给他人。专家往往也兼具内容创建者的特色。因为专 家的知识背景,其信息的价值将比内容创建者的价值高很多。例如,在天地人大技术版面出没的“大牛”们,解答电脑问题毫不懈怠,具备圈内的威望。

然后是连接者,连接者是多个圈子成员的交点,他兴趣广泛,影响力也大,被众人所认可,是社区中的明星人物。他不可能面面俱到,对新事物敏感,但是他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有价值信息并加以传播。

社 区不断扩大,超过一定规模后,自然会涉及到圈子/团体的划分,以保证用户的交互度和黏性。一个人在一个圈子中可以交际的面是很有限的,他也只能认识有限数 量的人,同时和更少的人保持亲密关系。保持亲密关系的人聚拢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圈子。而聚拢这些人的,往往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诉求,共同的认知等 等。而天地人大当前所处的位置,俨然适合多圈子并行发展。

个人要认知一个圈子,加入一个圈子,再被圈子里的其他成员认知,需要时间,因此,一个圈子的形成,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一个成型的社区,应当是存在多个话题核心的圈子交叉并存,同时能够保持圈子的活跃,每个用户分别能够找到一个以上的圈子以参与。这些,也需要时间积累。

圈 子之间,依靠连接者保持着联系,而一个信息开始只能在一个小圈子内部传递,却难以传达到圈子外,形成对整个社区的影响。在这里,社区的一个核心基础,就是 应该具备发现以上三个角色的能力。这些,是可以通过对用户访问数据的统计得出的。而把握数据的社区,可以有针对的发掘有效宣传渠道,通过最少的代价完成信 息的传达。这样就是商业模式,把“口碑传播”这样一个不可见的过程显化。

非常感谢ox毕业论文“天地人大用户群体发现”提供的线索。

2006年9月4日星期一

Wiki要如何发展?

用于梳理自己的思想,同时解答夏侯的疑问。

首先,百科的Wiki,一个Wikipedia就够了。理由如下:

  • Wikipedia包容万象,其GFDL的授权和NPOV也决定了这个百科属于人类社会。
  • Wikipedia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和极高的声望,拥有马太效应。
  • 用户在选择查阅的时候,往往将Wikipedia作为一个可信渠道。

但是,WIkipedia也同样存在着问题,主要有如下:

  • 知识的更新速度现阶段很可能是快于Wikipedia的积累速度,因此,WIkipedia中的知识和现有知识的差距在扩大,但是,扩大的速度应该是随着参与的人的多少以及参与者的层次的提升而逐渐减缓,直至差距缩小。
  • 庞大的知识库,几乎完全依照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对条目进行分类的操作,耗时耗力。同时也正因为其管理的开放性,导致了无序性,将有许多工时消耗在纠正本不应该发生的错误上。管理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将随着条目数量的增长而提高,最终阻碍了知识库的更新。
  • 无法给专业人士更高的权重,但是,Wikipedia力求成为一个引用可靠来源百科,而不是“书写”知识的百科,是可能回避关于准确性的问题的。但,将专业人士的看法和业余爱好者的看法并列,是不合适的。
  • 主要发源自英语地区,很可能造成语言霸权,影响其他语言知识的积累(许多中文条目直接翻译自英文条目)。

综上,Wikipeida这样的全球性的协作项目一个就够了,完全没有必要多一个,更没有空间容纳其他类似的网站。

然后说一下专业的Wiki应用。

在Wikipedia外,还有多种Wiki应用的空间。根据我的了解,最成功的应用主要在开源项目中。开源项目本质上就是一个多人协作的项目,因此,方便进行多人协作的Wiki模式,自然成为合适的文档创作工具,由此可以看到,许多项目均采用Wiki来构建自己的网站,并取得了成功(成功协助了项目进展,积累了项目的文档)。并且,超文本系统对于开源项目的说明是很有好处的。

再有,个人Wiki站点应用,和Blog比较类似,但是其有更为方便的版本控制和超链接,方便个人进行知识整理,比如记笔记。或者在小组中进行文档协作的时候应用。这在国外有小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国内由于搭设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至少来说需要一个虚拟主机),所以不容易推广。

然后是针对某些领域的专业Wiki知识库,和Wikipeida是比较类似的组织,但是针对特定的领域,可以聚拢相关知识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协作,积累不会被Wikipedia收录的知识。wiki.ccw.com.cn就是这个类型的,在对Wiki了解的人的基数小的情况下,是可能聚拢同兴趣的人建设成一个具一定规模的社区的。同样,一些聚焦在美食、旅游方面的Wiki,也有前途。但是,这些Wiki站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百科模式上,更应该追求功能上的拓展。

Wiki究竟可以如何产生价值呢?

就不说知识的积累了,主要看看Wiki可以带来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

  • Wiki对搜索引擎相对友好,在某些条目中包含的网站的点击率,会高于一般的搜索引擎。随着搜索引擎作弊情况的加重,人工分类的Wiki站点将胜出。
  • Wiki中积累的内容,可以为其他网站提供知识库支持,提高网站对读者的友好度,读者在浏览时对网站上的某些关键词不太明白,直接点击就能在Wiki中查看到相关的信息。
  • Wiki可以对相关关键词销售针对性广告,不过需要将广告明显区分于内容,提供中立信息,树立口碑,是Wiki成功的关键之一。
  • Wiki中的专业作者可以提供针对性咨询,例如,医生可以提供诊疗服务等,以解决一些公共性的Wiki说明不了的问题并可以收费。类似的,提供留学咨询等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模式。
  • Wiki可以作为小组成员分享知识,协作性写作工具。这个很能提高工作效率。当然,现在也有其他的工具可以进行协作式写作了。
  • Wiki为一个社区提供积累工具。社区的人员可能会不断变换,但是,一个方便更新的知识库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高校中如此,在一些专业社区更是如此。精华区是过往的做法,但是,精华区完全由版主维护,同时也完全依据版主的分类习惯进行,难以面向用户的需求。而Wiki可以多人协作,更能把讨论精华以更友好的形式予以呈现。

主要就是如上这些,我觉得都是很有前途的应用方式。

然后,看看Wiki的建设,兼答夏侯对于我的Wiki建设模式的疑问。

首先,Wiki的本质是一个社区,一个创作社区。上面有活跃用户,也有偶尔修改文章的不活跃用户,都是很类似的,只是社区以话题为中心,Wiki以条目为中心。所以,都需要时间的积累。

当前,我的Wiki需要速度,因此,必须进行积累和铺垫,必须通过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也希望通过活动来吸引更多喜欢Wiki的人参加。其实,Wikipedia也有各色的活动,只是少有物质性的奖励而已。

当前,只有在有着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公众Wiki才能走上自发展的道路,这和婴儿刚出生也许需要呼吸机是一个道理。

差不多了。哈哈,欢迎大家光临计世网Wiki频道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