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关于社区产品...

一些琐碎的想法。

社区产品本身是难以吸引用户的。用户和网站之间的互动动力,是远小于用户和用户之间,甚至用户和管理员之间的互动,因此,运营的作用远大于产品的作用。产品设计应该是服务于运营需求,服务于最终用户。而自主开发的产品功能,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看作是管理员和用户之间的互动,通过产品的手段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社区产品围绕的依然是社区中的用户,通过产品构架让用户有明晰的适用路径(简单,容易上手),同时也创造出用户之间互动的空间。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类似,需要有空间和距离感,突破现实构架的社区结构容易让用户产生不适应。空间代表用户可以自主活动的范围,明确出这部分是我的,比如Blog,距离感就是类似隐私控制、好友、私信等。通过空间感和距离感来搭配出不同类型用户需要的不同社交工具。
看了一些本地化的生活社区,也有一些是纯粹娱乐化的大众社区,越发感觉用户的需求是多样的,往往一个社区是难以满足其全面的要求,而不同需求所需要的产品结构是不一样的,生活社区和学术社区和娱乐社区的需求就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因为社区产品本身的特性,用户要融入一个社区,需要有一个自我身份确立的过程,否则只是一个简单的看客,不能算真正的社区成员。建立这样一个自我身份,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这样用户也就难以同时在多个社区中活跃。这里有一个机会。OpenID是一个好东西,XMPP(Jabber)也是一个好东西。
对单个的社区平台来说,主要的精力在运营,而现成的社区群件类的平台,又难以在产品功能研发上投入过多的人员,最终导致产品跟不上需求,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防SPAM等基本功能开发上。这也是为什么采用独立产品的成功社区非常少的缘故。而因为要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跟着运营走,导致在借用成熟社区群件的基础上还需要二次开发,进而在群件升级的时候难以分支合并。这里还有一个机会。

最后说一句,希望,以后不同类型的社区不同方向的社区,都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API,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参与不同的人群,更可以“搬家”。这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